找到相关内容288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茶禅相依

    佛则更多的是在清贫、在苦难中寻求一种平衡和妥协,是一种柔性应对,这于强权之下的中国芸芸众生似乎更为需要。柔性的妥协文化,更多的是面对自我,面对内心。即使是面对客观,也是与客观的相对平衡,它的积极进取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5355112.html
  • 禅风

    合深山住,自己守自己清贫乐道的本色,使得佛教能够在社会的各种动荡变化当中保持它长远的延续性。特别是禅的生活化、大众化这一点,在佛教的发展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连毛主席都说:“六祖慧能所说的坛经,是劳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70157094.html
  • “三虚”和尚殊胜行

    生于西元一八七五年,圆寂于一九六三年,俗姓王,名福庭,法号隆衔,字倓虚,河北省宁河县河口北塘庄人,世业行商,家道清贫。据传,倓虚尚在襁褓中即会唸“持斋”二字,母亲以为异相,于是如其所言,从此茹素。倓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61059511.html
  • 吹面不寒杨柳风

    」,杖藜是山居者用以攀山越岭的树根手杖。在志南禅师的心中,山中虽然渺无人迹,但遮蔽风雨的古树,支扶身躯的手杖,都是与他朝夕相伴的道侣,成为他禅修的增上缘。  隐居的生活虽然清贫刻苦,但行者的心中充满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5660454.html
  • 玄奘与大慈寺

    创始人,俗姓陈、洛州缑氏(今河南偃师)人,家道清贫,玄奘十三岁出家洛阳净土寺,隋末唐初,玄奘与其兄长捷法师经子午谷剑阁至成都,住城西空慧寺,在高僧云集的成都。玄奘道访各寺高僧大德,相继随宝暹学《摄大乘论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5469571.html
  • 企业管理,向寺院学习

    VS留不住的员工   在寺庙管理中,和尚虽然面临四处化缘、恶劣的天气等艰难的环境,虽然清贫,但和尚对寺庙的忠诚度非常高。员工虽然拥有基本工资和相应的福利,但许多员工都是在想着“往高处走”,别说打了,...

    王唤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592582645.html
  • 李弥逊与荷山寺

    ,坚持民族气节,清贫以终。厥后其子孙皆能继志追先,克绍箕裘。”忠义气节,世代相传。李弥逊裔孙仕明,因祖上世受宋思,所以不愿出来做元朝的官吏,隐居在连江县敖江浦下的荷山,兴建荷山院,祀列祖像。元至正四年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514990619.html
  • 参透苦禅即是佛

    ,而不贪赃枉法;做学问的就能耐住清贫寂寞,而不搞学术腐败;有钱的就会勤俭节约,而不斗富比阔。   参透了苦禅,当有的白领一年拿几十万、上百万年薪时,你就不会眼红心跳。也许,别人在苦学一技之长时,你...

    李光乾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695208.html
  • 一个大学讲师的生与死

    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,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间考验,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。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寞,“十年磨一剑”,而当前国内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,追名逐利,“为成果而成果”者大有人在,不少科研...自己清贫无闻的处境表现出苦闷。他从不掩饰对自己教学的得意,经常眉飞色舞地对妻子、朋友讲他上了一堂如何精彩的课。他爱吃肉,时常玩笑说:“学生满意我的课,比吃猪蹄还香。”   有人称赞晏才宏有“古君子...

    新华社记者

    |教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331541217.html
  • 僧团自身建设的“四化工程”

    依“四依”而住才是出家人的本色。我们今天的寺院虽然说不能照搬古代印度僧人的生活方式,但是我们要提倡节俭的生活作风,要提倡清贫的生活作风,要提倡劳作与修学并重的生活作风,要提倡...当前我们佛教有很好的机遇,也潜伏着相当严重的危机。作为一个老人,走了许多路,经历了许多事,居安而思危,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:僧人默守清贫、修德讲学之风盛行的时代,就是佛教兴旺发展的时代...

    净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1351428.html